作者|郑毓煌、苏丹 编辑|定位君
作者|吴军 编辑|杨
本文摘自郑毓煌、苏丹所著《理性的非理性:生活中的怪诞行为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第7章《心理账户》中的《酒店的无线上网:免费还是收费》,P239-240,全文无删改。
郑毓煌:哥伦比亚大学营销学博士,清华大学营销学博导;苏丹: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传媒学博士、营创书院CEO。
酒店的无线上网:免费还是收费
我经常去国外出差,在办理入住的时候,发现有的酒店免费提供无线上网,有的酒店无线上网则要收费。
我注意到一个特点:
在房价相对较低的酒店,上网通常是免费的。而在那些房价较高的酒店,特别是一些五星级的豪华酒店,上网经常还会单独收费。
我最近一次在意大利出差,住在米兰一家著名的五星级饭店,在办理入住的时候,服务生告诉我,如果使用笔记本在房间上网,每天需要多付27 欧元。
如果使用手机上网,则需要多付9欧元。如果使用多部设备上网,则需要按设备数量加倍收费。
这听起来的确很不合理:消费者已经支付高额的房价了,却还要为上网这样的普遍服务支付更多的费用。
更何况上网设备对酒店来说属于固定投入,多一个客人使用并不会增加酒店的费用。
既然如此,为什么那么多的酒店还是会选择单独收费?这是一种偶然吗?在这种做法的背后,是否也有消费者行为学的规律在提供支持?
如果从“心理账户” 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就容易理解了。
一般来说,人住豪华酒店,在人们心里属于享乐消费或者商务消费。人们对于享乐消费的管控是比较松的,
这就好比在法国餐馆吃一顿烛光晚餐,你不太可能会介意一杯香槟有多贵,在心理上已经为这笔花费做好了准备。而如果是商务消费,那就更不在乎费用了。
而如果人住的是经济型酒店,这在人们心里属于实用消费。
人们对于实用消费的管控则都比较紧,一旦超出一定标准就不愿意消费了。所以对于经济型酒店来说,如果对无线上网实行单独收费,则更容易引起客人的不满。
于是,就出现了有趣而矛盾的现象:豪华酒店让客人支付更高的价钱,到头来却对各种服务都要单独收费(比如早餐、上网、打印);
经济型酒店给客人提供优惠的价格,又把很多服务都免费包括在内,但不会因为慷慨而得到回报(无法收取额外的费用)。
归根结底,这还是“心理账户”在发生作用。
注:“心理账户”的概念和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在1980年,首次提出。
“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不仅有对物品分门别类的习惯,对于钱和资产,人们同样会将它们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在头脑中将它们建立各种各样的账户,从而管理、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