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小说精读】越野滑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6 12: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课标大语文

小说精读


栏目简介


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大题材,历年来在全国语文高考卷中一直是考查重点,而且,最近几年的考题越来越灵活。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应试能力,开设本栏目。栏目分为:编者寄语、文本研读、知识建构、试题解析、反馈检测及相关链接六个板块,希望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教与学的有效辅助。


_



编者寄语

海明威《越野滑雪》这篇小说的名字其实应该叫《尼克亚当斯故事集》,《越野滑雪》是该小说的章节名称。《尼克亚当斯故事集》一共分为五部,《越野滑雪》来自第五部《两人为伴》中的第四章节。海明威的写作手法非常隐晦,男主角的故事与生活中海明威的经历十分相似,所以有人认为尼克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以海明威本人为原型的。喜欢海明威的同学们可以认真读一读《尼克亚当斯故事集》,比较一下尼克与海明威的异同。


文 本 研 读


(注:>>>处为文章精析)

越野滑雪

作者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以尼克的视角观察乔治)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比喻,尽显野外滑雪的自由洒脱)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和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通过乔治的话语侧面写尼克)“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边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比喻,生动贴切),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这整个一腿下跪、一腿拖随的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比喻,光与影的对比,画面感强烈。)

>>>第①~⑩段为小说情节结构的第一部分:滑雪。描写滑雪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的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被弄脏了的冰层”“屋檐较低的长形的房子上剥落的油漆”,与之前“漫天飞舞的白雪”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


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很低。屋内两边那些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浑浊的新酒。(“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光溜溜的长椅”“浑浊的新酒”渲染了单调压抑的气氛。)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在小说的这一部分,作者通过多个细节刻画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丁当作响。(“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伐木工人们的疲惫懒散与野外滑雪者的昂扬奋发也是一组极其鲜明的对比,马儿脖子上的铃铛“清脆地丁当作响”是这期间唯一可作反衬的亮色。)

>>>第⑪~⑳段为小说情节结构的第二部分:喝酒。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都是主人公在客栈小憩时观察到的,为小说增添了沉闷、暗淡、压抑的背景,是对旷野雪原的反面映衬,从侧面表现了主人公对现实世界的抗拒与排斥。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干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热切向往)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同声附和)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再次强调)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同声附和)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峰回路转,倍觉失落。)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第㉑~㊳段为小说情节结构的第三部分:畅想。渴望跃峰穿林尽情滑雪,却因现实的需要而不能如愿,表现了他们想通过滑雪摆脱现实生活的牵绊却每每事与愿违的失落与沮丧。

(陈良廷译,有删改)


知 识 建 构


// 冲突 //

有一句意大利谚语说:“吃饭没酒,如同白天没有阳光。”小说没有冲突就如同吃饭没酒。


冲突构成故事,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请想象一下:如果辖区与朱丽叶双方的家庭是世交,他们不反对两位年轻人的结合,那将会是怎样一个乏味的故事啊。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冲突呢?对于作者,冲突是指意见、兴趣等各方面的碰撞或分歧,尤其是指由于不可调和的愿望、目的等所引起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斗争。


在一篇好的小说中,冲突可以在多层面上展开。冲突可以源于主人公内心深处,比如《越野滑雪》中内心渴望与现实羁绊之间的冲突;冲突也可以表现为不同人物之间在思想、立场、言语、行动等方面的鲜明差异与明显对立,比如尼克、乔治的热情奔放与伐木工人的疲惫懒散之间的显著不同。



试 题 解 析


1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参考答案:

(1)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

(2)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

(3)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解析:

对话表现了尼克和乔治对滑雪运动的喜爱,对将来能再次滑雪的渴盼,以及对以后没有机会滑雪的颓丧之感。“我们要去滑,没错”“我们一定得滑”“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写出了二人对将来能再次滑雪的渴盼,表达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写出了二人想到以后很有可能没机会滑雪,内心充满颓丧、郁闷、惘然。

2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相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参考答案:

(1)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2)在小说文本的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多个细节突出描写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读者可以据此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的现实生活中小说主人公需要时刻面对的种种不能如愿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与沮丧。

(3)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丰富了读者的视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小说①②⑨⑩⑪段,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了尼克和乔治滑雪的情景;⑫-35段写二人在小客栈的逗留,文章并未写二人其它的生活情景,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读者可以通过二人对滑雪的喜爱与渴盼,通过二人离别时一再相约的情景,想象二人滑雪之外的生活,这是文本隐藏的内容。文章结尾既有二人对滑雪的渴望,又有二人因为恐怕再难滑雪的惘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何不能再滑雪?两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将来二人到底能不能滑雪等?引人遐思。


反 馈 检 测


1.小说的情节演绎需要矛盾冲突,塑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更离不开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试析本文相关矛盾冲突的特点及作用。


2.请结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简要分析小说结尾处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

反馈检测答案解析获取请见文末)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吴杰明

射阳县高级中学校长办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射阳县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射阳县名教师,盐城市优秀共产党员,盐城市作家协会、射阳县杂文学会会员,两次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顺利结题,出版专业书籍三部,发表专业论文及散文诗歌数十篇,荣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孟丽

 审校:孙梦霞 / 美编:苏木


相 关 链 接


如何更深刻地理解海明威提出的“冰山理论”

 

所谓冰山理论,海明威是指:如果一个作家对自己写的东西足够了解,他就可以省掉那些他已经知道的部分,如果这个作家的写作足够真诚,读者就会对他所写的东西具有强烈的感受,仿佛他们想要说的都被作家写了出来,冰山移动的尊严就在于仅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死于午后》)海明威有时候又将冰山理论称为“省略理论”。1958年,他就“虚构艺术”接受《巴黎评论》的采访时,对乔治·普林普顿说:“你所知道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省略,而这只会让你的冰山更有力量……我看见过枪鱼的伴侣,而且对此有所了解,所以我省去了这一点。我在同一片水域看见过超过五十头抹香鲸出没,而且曾经用鱼叉险些逮到一条长达十八米的抹香鲸,所以我省去了这一点。我在这个渔村了解到的情况,统统省去不写。可是,位于水面以下的那部分冰山,正是知识所在。”


冰山理论如果是一条写作法则,那它应该是共通的,是普适的。正如文学评论家哈罗·布鲁姆在评论莎士比亚时说过的话:“他在作品里所省去的东西,正越来越变得比他写出的东西更为重要,因此,他让文学突破了边界。”同样的,小说家毕飞宇在他的《小说课》里也这样点评《红楼梦》:“曹雪芹不停地给我们读者制造‘飞白’……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想象力,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记忆力,如果我们有足够的阅读才华,我们就可以将曹雪芹所制造的那些‘飞白’串联起来。这一串联,了不得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红楼梦》这本书比我们所读到的还要厚、还要长、还要深、还要大……可以这样说,有另外一部《红楼梦》就藏在《红楼梦》这本书里头。另一本《红楼梦》正是以‘不写之写’方式去完成的。”

关注新课标大语文公众号

回复“小说精读”

获取pdf课件

(反馈检测答案解析见文末“阅读原文”留言区)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编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申请转载或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微信联系孟老师:13895795961。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留言专区留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