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中国航海日:弘扬郑和精神,传承福船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11 17: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航海日





20227月11日,福州市长乐区海文化研究中心,福州市长乐区阶联支部等党员志愿者,陪同长乐区漳港湖南、梅花、潭头等乡制作“福船”的老技师以“弘扬郑和精神,传承福船文化”开“航海日”活动参观郑和广场,潭头船制造厂旧址,金峰福船洋,漳港木船制造厂等地福船文化遗址。举行长乐本土造船大师陈木土(81 )绘制的福船纸与制造技艺交流研讨会



     六百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舟师七下西洋,拉开了人类走向远洋的序幕。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之久、规模之大、航程之远与抵达国家和地区之多,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的远洋航行时间早了半个多世纪。


左起:郑金江、黄家利、郑炎官、肖忠泉、陈木土、肖金灼


左起:郑香华、刘宜种、施祖堂、施祖绥、王兴钗


2005年4月25日,中国政府把郑和下西洋的起航日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节”,意义非常重大,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普及航海科学知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航海事业发展的氛围,有利于向海外宣传中华民族正义、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弘扬郑和精神,传承福船文化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驶向西洋各国,途经太平洋、印度洋,还去到波斯湾和东非沿岸等深水海域,他们所乘的便是福船。《明实录》中也记载着,永乐元年五月辛巳“命福建都司造海船一百三十七艘”,永乐二年正月癸亥“将遣使西洋诸国,命福建造船五艘。”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就在长乐造船制舶。三国时期,东吴孙皓曾派会稽太守郭诞在此“六平吴航头”造船,置典船校尉,集结东汉谪徙者(罪犯)等在此屯兵造船,开辟航运。吴航也得名。因此长乐别称吴航、航城,历代传承木船制造技艺,长乐历代也有“福船”商队下南洋,上天津上海等。如壶井人林尚潘商队,福长兴茶商队等。



郑和七下西洋,驻泊长乐太平港伺风开洋,据明弘治《长乐县志》“太平港在县治西半里许,旧名马江,驻泊于此《六里志》明永乐间,三宝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今郑和史迹馆文物《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俗称“郑和碑”有详细记载。



福船






福船,福建沿海所造木帆船的统称,早在宋代,福船便以“海舟以福建为上”而著称于世。它以尖底造型、小方头阔尾营、多水密隔舱为主要特点,船体规模大而结构坚固,容量多且善于装载,稳性好并抗风力强,吃水深适于远洋。船身高大如楼,底尖面阔,首尾高昂,首尖尾方,船底有粗大的龙骨,船舱是水密隔舱,单层或多层船板结构,并以桐油灰捻缝,造船材料釆用本地盛产的杉、松、柏、楠、樟木等木料。



经过宋元至明前叶的逐步发展,福船成为我国古代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帆船,是中国尖底型海船的代表。2010年,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船”是中国四大船系之一,“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隔成各自独立的一个个舱区,每个舱区与舱区之间密闭而不相通。这样的结构使船舶在航行中即使舱位破损一两处,也不至于导致全船进水而沉没;只要对破损进水的舱进行修补堵漏,可使船继续安全航行。除此之外,船舶的功能主要是运载货物,在有水密隔舱的船舶上,货物可以分舱储藏,便于装卸与管理。


长乐区潭头木船制造厂旧照片



现今长乐区漳港等地木船厂仍有在制造木船



   “福船”在福建海洋发展和中国古代跨洋对外交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用的“郑和宝船”、明朝水师与葡萄牙远征舰队交火战船、郑成功收复台湾所用战船、明清册封琉球的“册封舟”、清代早期东南贸易及海上移民用船、“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工具等,主要都属于“福船”类型。


长乐老一辈“福船”制造大师们纷纷表示:“今天,感谢海丝研究中心林秘书长等组织“长乐木船社联谊会”。今后我们大家齐心协力,组织好福船制造技艺的传承、挖掘与保护 ,让长乐“福船”扬帆起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