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额度卡,很多人期望通过信用卡刷爆来提额,实际上是个悖论,或者说是个双刃剑。
正常的思维,信用卡是不需要主动去申请提额的,如果真的有需求,银行会主动建议持卡人提额,凭什么?
数据!信用卡使用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数据,你经常在哪里消费,消费的是什么项目,消费金额,消费地区,消费规律……在大数据面前,持卡人就没有隐私,你信不信?
那为什么说通过刷爆信用卡来提额是个悖论?因为刷爆信用卡是把双刃剑,有好处有坏处。
先说好处:对发卡行来说,持卡人消费能力比较旺盛,有更高的用卡需求,未来对发卡行的贡献度比较高,长期刷爆,好客户呀,快给他提额呀。
再说坏处,正在这时,风控出来说话了:
什么?给他提额?你没看他都快入不敷出了?资金链紧张得一批,没有信用卡看他咋活?还敢给他提额,省省吧,显然,这位风控大爷是做信贷出身的,在他的观念里,信用卡的“额度使用率”是个死穴。
什么是额度使用率?
就是发卡行给你授信的额度,被你实际使用了多少。
授信额度,是对一个人风险承受水平的判断,有多大能力承受多高的风险,而授信额度是给持卡人风险承受能力的最大限度。
比如,你有一张信用卡授信额度3000元,发卡行认为,最多给3000元的刷卡额度,再高了就要出风险,怕你跑了不还了,银行承受不了这个损失。
发卡行的业务部门与风控部门是一对制约监督的对头,一个希望业务量越大越好,一个希望风险越小越好,这种设置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在风控人员的眼里,额度使用率是多少比较好呢?
“最近6个月平均使用额度”(这个指标在详细版的个人征信报告里有展示)占授信额度的比率低于50%,特殊情况下不超过80%,如果经常出现“最近6个月平均使用额度”占授信额度的比率接近100%,仅此一项就可能导致贷款被拒绝(偶尔一次两次刷满没问题)。现实有点残酷是不是?
那么,授信额度是从哪里得来的呢?
数据!
根据申请人的个人信用报告,加上职业信息、身份信息、收入、资产等,分析申请人未来的履约情况,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就是程序猿干的那个活,把各种信息样本集中在一起分析评估,把申请人的风险给锁定在某个范围之内,通过授信额度的方式表现出来。
如果持卡人足够优质,一定会有更高的授信额度。如果初始授信额度较低,说明实力较弱。后续没能及时提额,说明资质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谨慎起见,提额的事,还是缓缓吧。
提额是什么情况呢?或者说提额的依据是什么呢?
数据变化!
根据持卡人在用卡过程中,表现出优秀的信用记录、充足的还款能力和良好的还款意愿,加上有资产、收入的增长,信用卡使用额度比较稳健。此时,发卡行会短信或电话建议持卡人申请提额。
如果觉得信用卡额度不够用,需要提前一定的时间在用卡上做些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