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高铁,就能追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诗人们的足迹,打卡唐朝热门旅行线路,这样的火车之旅也太赞了吧!
浙东唐诗之路,充满诗意的一条线路,《全唐诗》2200余位作者中的448位到访过,留下了1000余首诗。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也曾数次游玩,可以说是唐朝最热门的旅行打卡线路了。
从杭州钱塘江畔的西陵渡开始,顺着浙东运河,进入绍兴,然后从上虞顺曹娥江向南溯流而上,到嵊州,沿剡溪向南到新昌,之后到达天台山,再进一步往东南通向台州临海……
杭台高铁,途经杭州东、绍兴北、上虞南、嵊州北、嵊州新昌、天台山、临海等站,完美囊括了每一个重要站点,简直就是高阶版的唐诗之路火车旅行啊!
坐着高铁怎么玩这条线路呢?几乎每一站,都有精彩至极的景点哦,且听我一一道来吧。
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是位于杭州南面钱塘江对岸的西陵渡。西陵渡,也称西陵驿,是古越州的西大门,更是浙东古运河的起点。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渡口和古运河都已不复存在,留下来的是西兴古镇。
当时从北方各地到越州及台州等地,都要渡过钱塘江,从西陵渡口进入浙东运河。
孟浩然在渡江途中,写下了对越中美景的向往:
这里见证了多少诗人的离愁别绪,又见证了多少文人对于浙东的憧憬。
西兴古镇完全没有商业化,非常寂静。水乡小镇的模样,白墙青瓦,小桥流水。但那些古老的建筑,又在诉说着这里悠久的历史。
这里有一个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不大,但里面内容却很齐全。古运河的历史,西陵渡的变迁,都可以在这里了解。
越州(今绍兴)是浙东唐诗之路重要的一站。
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说:
这是集东南山水美景的最佳之地。越州的镜湖、剡溪、沃州、天姥山,都是诗人们漫游并留下名篇之地。
现在的镜湖,位于鉴湖度假区,里面有人工修建的鲁镇等景点。不过光看唐诗之路的镜湖的话,在度假区外,立着乾隆御笔“镜湖”石碑处就可以。古时的镜湖周长358公里,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但在镜湖畔,依稀能窥见古时的无限风光。
85岁的贺知章辞官回乡,就住在镜湖畔。回乡后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回乡偶书》:
贺知章对李白有着金龟换酒的知遇之恩,李白曾在第二次漫游浙东时去拜访,彼时贺监已辞世,李白沉痛不已,写下了感怀之诗:
此后,众多诗人追随诗仙脚步,纷纷探访浙东,而这,也成了浙东唐诗之路形成的原因之一。
浙东唐诗之路,渊源于魏晋,尤与文化重心南移有莫大关联。贵族南迁,各种人才汇聚于此,组成了会稽文人集团,留下了很多名垂千古的篇章。
其中兰亭修禊,就是王羲之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盛会,更是影响了唐代众多诗人。
李白写过:
孟浩然感慨过:
白居易的这句,我尤为喜欢:
兰亭景区当然不能错过。景区内修建得十分雅致,有王羲之父子的鹅字碑、康熙及乾隆的手书御碑、曲水流觞、王右军祠,以及兰亭书法博物馆。可以详细了解兰亭修禊、王羲之以及《兰亭序》的各个版本、后世传承等。实在是一个风景与文化兼具的景点。
绍兴的大禹陵景区,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大禹陵,在《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多本史料中均有记载。从秦始皇起,就在此“祭大禹”,历代帝王也都遣使祭祀。
历代旅游者每到绍兴,也要前往瞻拜,唐代诗人尤其如此。
李白、孙逖、宋之问、杜甫等都曾探访并留下了诗篇。
李白曾推荐游越的朋友探禹穴:
宋之问曾游览禹穴,写下了:
景区很大,从大门可以走水路,乘乌篷船到大禹山脚下。上山路共957级台阶,沿途绿树成荫,慢慢爬也不会太累。到山顶有巨大的大禹雕像,可感受到大禹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地位。
上虞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得名与舜有关,有传说“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县名”,又说“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虞”。唐人们在这里转而向南,沿曹娥江溯流而上。
曹娥江,因东汉的孝女曹娥得名。《后汉书·列女传》记载:14岁的女孩曹娥,父亲是一名巫祝,在江上逆潮迎神,不幸落江溺亡,没有找到尸骸。曹娥悲痛不已,日夜沿江号哭,哭了17天,投江而亡。8年后县长度尚为其迁墓立碑,弟子邯郸淳撰写碑文。
唐代诗人们来这里,是为了这块著名的《曹娥碑》,
李白来过:
杜甫来过:
刘长卿也来过:
东山之所以出名,和东晋名士谢安,是密不可分的。谢安,出身于东晋南渡的大族谢氏家族(即“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谢氏),是谢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东山再起”的典故,便出于此。他也是后世许多文人们所憧憬的偶像,李白就对其推崇备至。
李白一生四次游浙东,三次去了东山,写下了太多诗句:
……
现如今的东山景区,有太傅祠、国庆寺(即谢安故居)、谢安墓……山里风景优美,但游人极少,颇有一种寂寥之感。让人不禁感慨,那些名留史册传诵千古的荣光,最终也只是留于史册……
嵊州,古称剡中,这里是剡溪流经之地,有山有水,山水相映,风光秀美。李白给这里写下了非常厉害的广告语: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因为李白,我们知道了剡溪。
其实早在东晋年间,剡溪就因“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故事而出名了。这个故事我太喜欢了,可以一窥魏晋风度的魅力。
崔颢到了剡中,写下了《舟行入剡》,堪称浙东唐诗之路上最好的五言诗之一:
青山不尽,绿水绵长,美不胜收。剡地风光值得流连。
除了美景,嵊州的小吃也是一绝,豆腐馒头、小笼包、烤年糕、烤包子、炸面……实在是太丰富太好吃了。必须不能错过!
新昌,唐代称剡东,与剡中(今嵊州)合称剡县。这里也是唐诗之路最重要的站点,因为天姥山,就在这里。
不过在那个时代,剡东最有名的,莫过于石城寺,也就是现在的新昌大佛寺。石城寺始建于东晋,由高僧昙光、于法兰和支遁先后建立的三座寺庙合并而成。石城寺中有一座开凿于南齐永明年间的弥勒佛像,是中国南方目前已知仅存的早期石窟造像之一。
唐代诗人们慕名而来,李白、孟浩然都曾到过。孟浩然来的时候是腊月初八,释伽牟尼成道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他虔诚地参加了法事活动,并写下了颇具匠心的诗:
位于半山腰的卧佛殿石窟内有一尊卧佛,沿着半山腰的游览步道上远远能看到山中的绿树间有一笑逐颜开的弥勒石像。有最经典的大佛殿,著名的弥勒佛像就在里面。整个景区内容丰富,沿途风景也不错。
杜甫曾写道: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州、天姥为眉目。这里的沃州,指的就是沃州山。能为“眉目”,是因为山水奇绝、云烟万状。早在晋代,沃洲山就闻名浙东。
而说到沃州山,最有名的就是晋代高僧支遁了。与沃州有关的唐诗,大多会写到支遁:
……
游玩沃洲山,可以将目的地设在真武殿。真君殿靠沃州山,临沃洲湖,是为了祭祀宋朝的抗金名将宗泽而建的。门口的蟠龙石住非常瞩目,殿内的其他木雕、砖雕和石雕也非常考究,值得细看。在这里可以眺望沃洲湖和对岸的山峦,殿前有小路能下山到湖畔,“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风光无限,景色宜人。
天姥山太幸运了,诗仙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它从浙东万千名山中脱颖而出,在史册上留下了金光闪闪的印记。与其说它是一座山,不如说已经成了一个符号,代表着浪漫主义,代表着瑰玮绮丽的想象,代表着潇洒出尘不卑不亢的文人风骨。
▲天姥山日出,摄影:梁柏林
其实早于李白,这里就因为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而著名,同样是李白敬仰的人物。至今这里还有谢公古道。所以游玩天姥山的正确方式是到斑竹古村,沿剡溪边走一段谢公古道,然后从青云梯登山。
也可以像我们一样,效仿谢灵运“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不过我们是更轻松的方式,开车上山看天姥日出。
眼前连绵起伏的山峦壮阔,漂浮山间的云仙气缭绕,太阳出来那一刻,你肯定会像我一样,脑海里回荡着这一句:
记得将目的地设在云之台茶吧,这里是一个观景平台,还可以在上面露营。
唐代诗人们访越地,多以天台山为目的地。早在东晋,天台山就因为一篇《天台山赋》而出名,之后因《昭明文选》收录了这篇文章,天台山为天下读书人所熟知。
它还是佛教天台宗发祥之地,以及道教南宗之祖庭,于是,唐朝的诗人们奔赴天台,或追寻美景,或礼佛修道,或隐居探幽……留下了太多关于天台的美好诗句。
天台山,成了唐朝文人们魂牵梦绕的诗与远方。
石梁,又名石桥,是唐朝诗人们访天台的第一站,是天台的门户。石梁之有名,在于石梁飞瀑。不少诗人都在诗中表明为石梁而来。
孟浩然:
宋之问:
石梁飞瀑出名,还因为徐霞客。这位闻名遐迩的旅行家,曾三次游览天台,写下了《游天台山日记》作为《徐霞客游记》开篇之作,可见天台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景区很不错,一路都很幽静秀美,石梁飞瀑也确实很震撼,让人惊异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最好的玩法是一路从入口游玩到出口,乘坐景区的接驳车回到入口停车场,不走回头路。但接驳车的末班车是4点要注意。
国清寺,在很多唐诗里写作天台寺,是一座隋代古刹,在唐代就已煊赫江南,到天台没有不访国清寺的。作为佛教本土化的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发祥之地,它确实值得探访。隋唐两代,是天台宗最为兴盛的时代,甚至传到了朝鲜和日本。
国清寺实在不似一般的名刹,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商业气息。作为一个5A级景区,它是免费的!寺里的墙壁斑驳泛黄,殿宇古朴厚重,有着古旧的沧桑感。非常珍贵的鹅字碑和董其昌的鱼乐国碑也好似随意地放置着。
最让我喜欢的是它的人间烟火气,寺里随处可见僧人们的生活场所,我们去的时候,僧人和附近的农人一起在寺里晾晒稻谷,这些俗世的寻常,就这样融合在超脱于世俗的佛教之中,生发出一种矛盾又不相悖的美。
桐柏宫原名桐柏观,是道教南宗祖庭。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唐代的道教宗师司马承祯。道教在唐代前期地位极高,而司马承祯更是得到了皇帝和皇族们的尊崇。于是唐代的诗人们,或为了曲线入仕,或为了求仙问道,踏上了寻访天台、桐柏观的路途。
李白是曲线入仕最成功的,他还为司马承祯写下了“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等送别诗句。
现在的桐柏宫刚建成不太久,在桐柏水库北岸,靠山面水位置极好。里面各殿非常雄伟,两边有回廊,左侧是道教学院,一些建筑还在修建中。不过曾经的盛况,怕是难以重现了。
唐诗之路的终点,一说是天台山,又一说在台州府城,即临海。我们没有终于天台山,而来到了台州府城,因为这里,有唐诗之路上最有名的本土诗人骆宾王。
这位神童的传奇一生令人动容。在荒僻的临海当县丞的几年,他是愤懑的,抑郁的,也曾想过寄情山水,但总是心有不甘。
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随徐敬业起兵吧。
临海有一座巾山,山以仙名,相传皇华真人华胥子在此修道,并在此升仙。升天之际,头巾飘落,变成了相连的两座山峰,从此,这座山就被称作巾子山,也叫巾山。
唐代的临海是荒僻的,诗人们来这里要么只是游历,要么就是被迫。而打诗人、画家顾况却为了画海中的山主动来这里做官,与临海结缘20余年。这样的故事,给这些本就幽美的景色增添了不少韵味。
巾山有两峰,峰上有两塔,称文峰二塔。西麓有龙兴寺,寺内有一座千佛塔,是临海的标志性建筑。千佛塔的各面面砖和壁龛上都整齐地镶嵌着浮雕佛像,共1003尊,一排排一尊尊,仪态大方,盘膝交腕,结跏而坐,蔚为壮观。实在是一件璀璨的艺术品。
还可以沿山南或山北的登山道,探访文峰二塔,以及藏身于陡峭处的摩崖石刻。或是在巾山禅寺,看美如画的江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