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里斯本之后,作者一行深耕葡萄牙小镇,旅途继续,精彩继续,大家enjoy~
Porto, Portugal
与以往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不同,我们这次出行的时间比较长,有机会深入到一些平常难得到达的小镇。而到欧洲旅游,恰恰是一些小镇,能够反映欧洲的历史文化,因而比起大城市,这些小镇更值得去深耕、去探究。
辛特拉是里斯本北郊的一座小镇,距离里斯本20余公里。这座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古城,是当初葡萄牙国王送给王后的结婚礼物。1282 年,葡萄牙国王唐阿方索从摩尔人手中夺回这个村庄之后,把它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了他的妻子伊莎贝尔,也就是这块地方的所有税收便成为王后的私房钱了,直到 1834 年,它一直都是葡萄牙王后的私人财产。
辛特拉小镇
我们沿着石头铺成的小路前行,路的两侧,是各种各样售卖小商品的店铺。在国内,我曾多次到江浙一带的古镇游玩,有意义的是,中外古镇的道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中间由大石块铺就,两边由石条铺成,上海人称之为“弹硌路”,只是这样的路在中国已经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灰砖路或水泥路。
街道两边斑驳的墙面上,粗壮的紫藤开始吐出新芽,墙边一些无名的小花已开始绽放,随风摇曳。导游介绍,四五月份的辛特拉小镇,三角梅、紫藤盛开,小镇会变得更加美丽。
吐新芽的紫藤
可以想像,待到天气转暖、鲜花盛开,这里是怎样一副美景,否则,诗人拜伦也不会称辛特拉小镇为“人间的伊甸园”了。当然,“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鲜花尚未盛开,一些商家便在门口以足以乱真的人造花卉装饰,加之彩色墙面,倒是多了几份生气盎然的感觉。
街边小店
走到小镇尽头,有一家教堂改成的书店。走进书店,店主友好地和我们打着招呼。书店摆满了各种书籍,书架设计摆放也很有特色,可惜不懂葡萄牙语,只能像文盲般看看码放整齐书籍的外观。幸好,唯一可以看懂的是,这些书的封面设计都很有特色,值得国内借鉴。最近正有一本长篇小说出版,真想请位当地设计名师重新设计一下封面。
教堂书店
辛特拉小镇的特色之一,是其保持完整的城墙。城墙高约十来米,虽然与南京、西安的古城墙相差甚远,但在欧洲,这样保存完整的城墙并不多,包括许多欧洲人也会来此参观游玩。
从地面仰望城墙,十几米的城墙并不算很高,但爬上城墙行走在上面,还是感到了一种震憾。从城墙向下望去,宫殿、城堡和别墅错落有致,屋顶的红瓦布满青苔,因为时代久远显得斑驳陆离;远眺城外,山峦起伏,蓝天白云下的这片土地显得安详而灵动。
辛特拉小镇
来到辛特拉,自然不能错过佩纳宫。佩纳宫是葡萄牙国王的夏宫,供皇家避暑之用。这里树林茂盛,满目葱茏,风景迷人。我们在山下换乘公交车上去,车子行驶在蜿蜒曲折、且非常狭窄的的山路上,让人心生几分紧张,如果不是当地司机,还真的不敢在这崎岖的山路驾驶。到达景区大门,步行十来分钟,终于来到佩纳宫。
这座建筑从外观看,酷似一座儿童乐园,红黄搭配的色彩纷外鲜艳,发射火箭般的城堡顶层塔楼夸张而魔幻,加之小径、门廊和固定吊桥等,其建筑风格兼具哥德式、文艺复兴式、摩尔式、曼努埃尔式,是名副其实的大杂烩风格,它是十九世纪葡萄牙女王玛丽雅二世的丈夫——费迪南德的“杰作 ”。正是这种奇特的建筑风格,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游客的光临。
佩纳宫
登上佩纳宫外面的回廊,来自大西洋的劲风让人感到了几分寒意,这也是为什么当年皇室选择在此建造夏宫的原因。想像一下,炎炎夏日,坐在佩纳宫的窗前,打开一瓶啤酒,或可口可乐,尽情享受大西洋吹来的习习凉风,是多么的惬意啊!当然,当年没有可口可乐,也不一定有啤酒,但是,到这里避暑是为了享受清凉,有了习习凉风,那就足矣。
站在回廊远眺,群山起伏,远处的大西洋近在眼前。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不远处与佩纳宫隔山相望的摩尔城遗迹。今天的摩尔城已是一处破落的遗址,逶迤起伏的城墙占据着整个山头,当年摩尔人入侵伊比利亚半岛时,曾经征服了大半个西班牙,把西班牙人赶到了北方。
摩尔城遗迹
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战争史,为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征战连连,连连征战,弱肉强食,强食弱肉,其过程和结果往往令人唏嘘,也给后人留下无限的想像与感慨。此刻,伴着有些寒意的山风顺着城墙行走,在欣赏山腰葱翠茂密的树林,以及林中白色别墅和山麓下淡橙色的辛特拉城,似乎看到了中世纪的刀光剑影和血腥厮杀。
辛特拉还有葡萄牙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皇家宫殿——辛特拉皇宫。从15世纪到19世纪后期或多或少有王室连续居住,目前,这里作为辛特拉文化景观的一部分,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步入内部参观,只是远远拍了几张照片便匆匆离去。
辛特拉皇宫
到欧洲旅游,人们大多欣赏的是文化景观,相对于国内,欧洲的自然景观似有不足。不过,也有几处标志性的地方,成为人们争相前往的网红打卡点,罗卡角便是其中之一。
罗卡角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闻名,是一处海拔约140米的狭窄悬涯,是葡萄牙的最西端,也是整个欧亚大陆的最西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放弃了进入辛特拉皇宫内部参观的机会,抓紧时间去罗卡角。
罗卡角
海滨的风光总是优美有加。司机哈维专门避开高速公路,沿海边的公路行驶,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到海滨风光。和世界上许多海滨一样,沿途建有许多高档的别墅,白墙红顶,掩映在绿色的树林中,分外显目。
下车后,我们迫不及待地走向海边。或许是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此时大西洋的海风温润而和畅。山坡最高处耸立着红色的灯塔,与白色塔基、金色屋顶融为一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俨然是童话里多彩而浪漫的公主城堡。
罗卡角灯塔
从悬涯的北侧眺望大海,虽然海浪翻滚着拍打着岸边岩石,“卷起千堆雪”,但总体上还是让人感到此时大海的平静;悬涯南侧,虽然没有北侧那么陡峭险峻,涯边礁石错落,与海水共同演奏出一曲和谐的海浪进行曲,多了几份秀美与安详。
此时,正值黄昏时分,太阳西移,离海面越来越近,远远望去,但见波光粼粼,白云飘飘。在夕阳的映照下,位于罗卡山涯上建立的面向大海的十字架,孑然而孤独。在十字架的下方,刻着“葡萄牙的屈原”卡蒙斯的名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
罗卡角晚霞
虽是黄昏时分,此时游人如梭,而且人群中以中国人为多。事实上,罗卡角是许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的圣地,甚至被誉为“一生中必去的天涯海角”。
诗人巴尔蒙曾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太阳和蓝色的地平线。的确,这里有完美的落日和蔚蓝色的海平面,还有和煦的海风与轻柔的浪颂,惟一需要担心的是,那颗沉醉的心,是否会随时坠入大海?
欧亚大陆的最西端
我曾到过海南的天涯海角,也曾驻足于爱尔兰的莫赫悬涯,都会有一种远离大陆的苍凉。不同海南的天涯海角和爱尔兰的莫赫悬涯,立于罗卡角,西望无际的大西洋,和许多人一样,会产生一种走到世界尽头的孤独与疏离。回头是岸。趁着太阳还悬于海面,重新回到车上,听着轻音乐大师詹姆斯拉斯特的《比斯卡亚》,继续行驶在海岸线,那颗孤悬的心,终于回到自己的体内。罗卡角日落
第二天吃过早饭,驱车百余公里,来到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的小城埃武拉,这也是我们“西葡之行”中葡萄牙的最后一站。这座小城始建于公元三世纪的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当时的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当然,埃武拉现在的规模也不是很大。罗马时期的温泉浴池依在,只是已全无浴池功能,但当地人一直保留这个遗址,也成为游人参观的一个景点。在残垣断壁前,罗马风格尚存,一千多年过去了,当地人任由其经历风吹雨打,没有愚蠢地重新修建罗马浴池供人参观,反而让这个破败的遗址保留了它的历史价值。罗马时期温泉池·埃武拉
罗马神庙是埃武拉的另一处遗址。历经千年风雨,这座神庙终于承载不住岁月的折磨,倾倒在这片土地上,除了廊柱,别的早已烟消云散。
近几年,当地人为了挖掘旅游资源,把倒下的廊柱重新树立起来,但保护工作仅限于此,我们现在看到树立起来廊柱,虽然显得破损,却增添了几分岁月沧桑感,不失为一处值得立于柱下,回望历史的好地方。
埃武拉·罗马神庙
依萨贝尔拱门是尚存罗马城墙的精华。走过埃武拉错综复杂的小巷子,我们终于找到了这座拱门。我曾在南京工作多年,到国外,我常常把看到的城门与南京城门相比,伊萨贝尔拱门不大,更谈不上雄伟,也难与南京或西安的城门相比,但仅存的城门,以及周围建筑刻意建造成与其风格相近的造型,还是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软木加工业非常发达,甚至还有软木加工成的鞋子和背包,外形具有软木的纹路与色泽,让人爱不释手。只是我平时不善购物,而喜欢轻轻装行进。尽管这些手工艺品非常可爱,我还是选择了放弃。依萨贝尔拱门
苏虹,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著有长篇小说《海上晨钟》《秋疯》,长篇历史小说《天昏海暗——太平洋战争》,随笔集《无为而治——老子谋略纵横》,时评集《和平的眉角——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透视》《和平的守望——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扫描》等。作为总策划人、编剧之一出品的话剧《大风有隧》,于2019年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剧本《大风有隧》获“第34 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