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是著名作家、战地记者,在未移居溧阳路1335弄5号底楼前,他创办《涛声》《芒种》等刊物,为《社会日报》写社论,为《申报》副刊《自由谈》撰稿,还和鲁迅先生有过交往。当年曹聚仁有心撰写《鲁迅评传》,曾与鲁迅有过这样风趣的对话:“为您写传我肯定不是最适当的人,因为我不姓许。”鲁迅听后哈哈大笑:“就凭你这句话,你是懂得我的人。”这是因为,和交友甚严的鲁迅过从甚密的,有五个姓许的,许铭伯、许寿裳兄弟、许钦文、许羡苏还有许广平。能够入鲁迅法眼,而且送上一句不失风趣幽默的“你是懂得我的人”,可窥见他俩非同一般的关系。
曹聚仁旧居
就是这位自称“不是最适当的人”,于1956年在香港写成并出版了《鲁迅评传》。
近些年来,曹聚仁另一重鲜为人知的身份——爱国人士,也渐渐为世人所知晓。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炮声响起,他奔赴战场,开始了战地记者的生涯。台儿庄大捷和首次向海外报道“皖南事变”真相的文章都是由他主笔。抗战期间,他走遍东线战场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写下了大量宣扬抗日、鼓舞民众信心的新闻报道、人物通讯和战地杂感,在《东南日报》《前线日报》《大刚报》《立报》(香港)、《星岛日报》(香港)等报刊上登载,部分内容被编入战时教科书。
担任战地记者时期的曹聚仁
1946年,曹聚仁用笔耕所得稿费买下了溧阳路1335弄5号底楼的一间房子,并取名为“闲云草堂”。就是在这间房子里,在繁忙的编务工作外,他以每天五六千字的速度,争分夺秒地写作《中国抗战画史》,为的是要将十四年抗战中获得的还散发着硝烟味道的第一手资料写成文章。他的女儿曹雷回忆说,每天“夜晚的灯光映亮曹聚仁的脸”。1947年5月,《中国抗战画史》出版并引起轰动,当年6月又再版了一次。这本书后来成为东京审判日本战犯的重要物证。曹聚仁在溧阳路这间底楼住了3年,直至1950年8月前往香港。
《中国抗战画史》书影
赴香港后他仍从事新闻工作,还为新加坡《南洋商报》写特约文章,在此期间,他担任国共特使频繁往来于海峡两岸,为两岸和平统一事业奔走呼号。
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在澳门镜湖医院病逝,周恩来亲自安排有关人士在澳门为其进行了公祭,还亲撰碑文“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周总理并指示要“叶落归根”,骨灰送至南京,安葬于雨花台侧望江矶,后移葬于上海福寿园陵园。
曹聚仁全家福,左起:曹聚仁、女儿曹雷、儿子曹景行、夫人邓珂云、儿子曹景仲(1959年摄于上海)
徘徊在溧阳路这一幢坐北朝南的房子前,高大斑驳的铁皮大门,厚重的枝藤缱绻在门墙上,后面是紧闭的窗棂和酱红色的屋顶,脑海中依稀浮现出当年“夜晚的灯光映亮曹聚仁的脸”,灯光下他奋笔疾书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