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缝插针的营销行为,不一定能带来利润,但一定会影响口碑。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说:现代社会,消费已经从经济概念转变成了文化概念。换而言之,消费者不再单纯追求产品带来的功能性满足,而是期待能够通过产品获得更多个性化的精神价值养分,从而达到情感与功能的双重满足。硬性广告之所以不受用户待见,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轻情感沟通,重利益输出”的底层逻辑,而中信银行近日的动作却正好踩中了用户雷区。要说生日祝福,一些商家企业的生日祝福,或许要比亲朋好友来得及时和温暖得多。遇到用户生日都会发个短信混一波存在感。早期的qq宠物甚至还会记得给你献上暖心问候。但中信银行的骚操作则让用户大开眼界,更是被用户吐槽钻到钱眼里去了。缘起网友收到中信银行信用卡的生日祝福,本来开始还挺高兴的,没想到的是,中信银行这条祝福短信最后竟然是冲着推销信用卡卡号定制来的。中信银行信用卡为客户提供的专属卡号印制业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心仪的号码。用户在生日当天,只需要支付99元,就可以将信用卡后四位号改成生日日期。这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吐槽:“开头觉得收到祝福很温馨,转眼就要我花钱,不要打着祝福的幌子来推销”。也有表示别的机构都是客户生日送个礼物福利,或者单纯的祝福,而中信银行则是生日当天花99元把信用卡末尾数改成生日数字。中信银行这是贴心服务还是太缺钱了?借着用户生日的契机来进行品牌自己的推销,这种过于直球的方式,在效果上往往大打折扣,换句话说,用户感受到中信银行缺钱挖墙脚的意味,可能要远高于生日祝福原本的暖心初衷。快节奏时代下,信用卡行业的营销并不好做,大众经常看到的办公楼楼下组织的信用卡推销,成功注册可能会送上苹果耳机、皮卡丘玩偶等小礼品,这种推销方式似乎成为了一种常态。但另一边是打工人忙碌的处境,相比于超前消费的信用卡,年轻人可能更多在意理性消费,有多少用多少,而不是为了享乐而去花费明天的钱。信用卡行业急于求成,缺乏情感沟通的现象其实并不少见,早在前段时间,浦发银行就曾为程序员准备了1024程序员节专属礼遇,推出浦发「格子衫」主题信用卡,共有程序版和格子板两种样式。这里品牌的初衷是表现一种对于程序员的致敬,这无可厚非,但在表达和产品落地层面欠妥,格子衫是外界给的刻板标签,他们本人真的喜欢被贴上这些标签吗?或许会有部分人觉得无所谓,但总会有人感觉被冒犯到,就如猿猴形象,这并不是什么正面词汇,另外,为什么要叫格子衫卡?就不能叫程序员或者工程师卡吗?对于这一人群专业性的认可,这才算的上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致敬”,而不是将程序员标签化。在移动支付、互联网的普及下,信用卡在大部分年轻人意识中更多是边缘角色,尤其是花呗、借呗等具有同类功能的行业抢夺下,消费者即使有这个需求,可能也会图方便用上花呗借呗,而不是特意去办一张信用卡。某种程度上,即便中信银行信用卡这项业务有一定的市场接受度,但是在用户生日这个本该接受祝福的日子里,打折生日祝福的幌子搞推销让用户花钱,这个时机真的合适吗?这无形中提升的是用户对品牌的抵触心理。这一方式其实与爱奇艺异曲同工。早在2019年,爱奇艺就曾因超前点播被起诉,用户因为不满爱奇艺在《庆余年》上推出的「超前点播」服务,将爱奇艺告上法庭。所谓“超前点播”,是用户在付费成为会员的基础上,再进行付费成为超级VIP,才能提前解锁剧集内容。其实本质就是套娃式消费,深度挖掘会员用户的钱包,掏钱买了VIP,却发现还要买VVIP。用实际的例子来举,关于《庆余年》这部剧,VIP会员可于更新日较普通用户抢先观看6集,而“超前点播”则是向VIP用户推出可再多看6集的权益。如此套娃之下,那是否可以再延伸出一个“超超前点播”?不单如此,在前段热播剧《狂飙》的播出,爱奇艺又陷入限制投屏风波,引发了诸多网友的不满。广东一名用户因此将爱奇艺告上法庭,这位用户是是爱奇艺平台的7年“老粉”,从2017年就成了爱奇艺会员。此前使用时投屏可以选择任意清晰度。而2023年1月11日他发现爱奇艺将黄金VIP会员投屏清晰度限制在480P,如需更高清晰度则必须升级至更高级别会员。从“超前点播”,到限制投屏事件,爱奇艺本质行使的是一种套娃式消费,买了会员之后却发现还要让你买会员,最终损耗的是品牌口碑和用户耐心。与此次中信银行借着生日祝福推销信用卡业务案例类似,品牌做营销,应持“用户本位”,而不是“品牌本位”思维,见缝插针的营销行为,不一定能够为品牌带来利润,但一定会影响到品牌口碑。品牌营销的核心是创意,以创意圈粉是实现用户“路转粉”的前提,从以品牌为核心的营销固化理念中走出,以“人本位”思考真正思消费者所思、想消费者所想才能真正打造出令大众满意的营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