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黔东南州的山野中,藏着有千年历史的加宜苗寨。村民们在云雾缭绕的山间,过着少被外界所打扰的生活。 新冠疫情期间,80后建筑师周贞徵频繁往返于北京、黔东南两地,用木头、石头等“小”材料,将加宜苗寨的4座闲置老屋重建为藏在山间的休憩所“井上见”:来自城市的人们可以瑜伽、冥想、登山、徒步、体验原生态的古村生活,在与自然的相依中得到放松和治愈。 跟随周贞徵一起探访这个高山上的疗愈系民宿,在三面朝山的屋子里,获得开阔的视野与内心。建筑师周贞徵与黔东南的缘分要追溯到2015年的秋天。那时,她的ATLAS工作室刚刚创立,对传统村落非常感兴趣,正好受到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的邀请,就从北京来到黔东南,参与到大利侗寨的建设中。
▲ 大利侗寨是黔东南的一个古村。 周贞徵说:“我们最初进入大利的时候,做的并不是建筑,而是先去探讨怎样能够跟当地妇女们合作。所以成立了一个妇女纺织合作社,以侗族传统的手工技术为基础,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做了一系列纺织产品,包括环保包、抱枕、挂毯等等。我们和制作传统侗布的妇女们参加了北京设计周,还在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上拿了两个奖。”▲ 后来,周贞徵团队在侗寨的时间越来越长,逐渐结识了经营民宿的贵州小伙张十八,双方了合作完成了改造项目“井上见·大利侗寨”,希望通过文化旅游更直观的建立传统村落和现代社会的对话。 民宿脱胎于一栋三层的吊脚楼,面积440㎡。周贞徵说:“这里的烟火气很浓厚,寨子中住满了土生土长的侗族人,很少有闲置的房屋。除了日常耕种,每次我来的时候,都会遇到他们在办红白喜事。只要走进村子,就能感受到最真实的风土人情,和群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感。”周贞徵在大利村改造的民宿 2021年,因为大利项目的成功,周贞徵又受邀来到了距离大利侗寨2个小时车程的加宜苗寨。加宜的氛围很不同。存续了一千余年的加宜苗寨是一个保存更加完好的古村,此前几乎没有任何文旅开发项目。“从进山开始,车便沿着一层层梯田、茂密的银杉竹柏一路盘旋而上,整个山谷出奇地安静,与大利的热闹很不一样。”
依山而建的加宜苗寨 “侗族住水边,苗族住山尖。”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大利和加宜两个寨子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别。加宜在月亮山上,距离山脚有1000多米,寨子里的所有房屋都建在山脊上,呈人字形排布。当地人世代耕种,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梯田景观,但这也让村民们的进出都非常不便,很多年轻人从老村中搬出来,到附近地势平缓的地区居住。因此,加宜也存在“空心村”的问题:闲置房屋多、老人多,需要更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注入。2021年年底,负责民宿运营的张十八去了加宜好多回,最终选择了4栋分散布置的闲置房交给周贞徵,来改造民宿。 加宜苗寨的自然风光 在周贞徵看来,加宜更像一个大自然的疗愈场:“这里少有人知道,没有旅游开发,交通也不算便利,所以一切节奏都是慢的。正因如此,人们或许可以试着忘记还没完成的工作、还没实现的愿望,完全地投入到自然之中。” 4栋新打造的民宿分散着隐藏在寨子的百年老屋之间,总体建筑面积有993㎡,其中两栋承担住宿功能,另外两栋分别是接待中心和餐厅、专业瑜伽教室。在融合当地民居特色的基础上,周贞徵的改造围绕材料和构造展开。 苗族吊脚楼是西南地区一种常见的木结构民居,为了适应丘陵地带的地形条件,千年来逐渐形成了“用小材盖大屋”的建造智慧。如今,村子里的房屋陆陆续续开始了现代化的改造,混凝土地基搭配传统木架结构成为了改良后的建造新标准。加宜村的新民宿延续了当地传统的建筑语言 周贞徵所改造的4栋新屋也采用了这样的建造方法,它们都是在老屋的原址上拆除重建的。但不同的是,设计师希望尽可能减少混凝土的用量,并且特意回收了老屋的木材,重新抛光打磨,再造为房间里的实木地板。 ▲ 从老建筑上拆除的旧楼梯被使用在新房子中 对于苗家人来说,杉树是一生的伙伴。从孩子出生开始,长辈就为他们种上一棵“专属”杉树。树木陪伴孩子成长,等到成年、结婚时,就成为建造婚房的木材。经过设计师的回收再利用,建筑的主体采用新购入的杉木,而地板则沿用了对于苗家人来说十分亲切的老杉木,这不仅实现了可持续的设计,也保留了在地记忆。 ▲ 走进民宿的房间内,会发现整个空间也被杉木包裹起来。从房间的主梁、天花,到一体化的床榻、家具,都能让人感觉到杉木所散发出的温暖和自然气息。“我们还到村子里收了很多‘老古董’,坛子、花瓶、茶几都有,这些老物件也会添加一些时间感。” ▲ 地板多采用回收利用的老木头
▲ 具有良好视野的山景客房 除了大量使用杉木,在一层的楼梯和地基处也能够看到非常具有当地特色的石头墙。“同样延续可持续设计的原则,我们希望减少混凝土的使用。之前在大利项目中我们尝试了红砖墙,这次采用了石头去砌筑墙体。当地人造房子,也会在搭建地基的时候用到石头,因此,我们把石头用在外立面或室内,就显得非常自然,这也是一种对传统建造方法的转译。”▲ 室内泥土抹灰和青石砌墙采用贵州本地材料 如今,周贞徵经常往返于北京和贵州古村之间。 “生活在村子里面,对时间的感知与城市中完全不同。城市中每天24小时,按照时刻表去推进生活;但在加宜,依照的是自然的时间。每天面对的是太阳东升西落,看到山间的云在不断变化,感受到植物在随着节气而生长……在这种完全被自然包围的环境中,会不自觉地忘掉每天牵绊着我们的很多烦恼,自然而然地被‘治愈’了。” ▲ 年轻人在村子里玩飞盘 民宿开放以后,许多和周贞徵一样被这种治愈感所吸引的年轻人也来到了加宜,常常聚在一起玩飞盘、在古村中徒步。“我们在对民宿进行前期策划的时候,就觉得这里很适合做疗愈相关的内容,只是静静地看着梯田与云海,就已经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力量。” ▲ 于是,在房间的朝向和开窗的大小上,周贞徵都下了一番工夫。“在风景好的位置,我们都希望最大化开窗面积,阳台、走廊、公共客厅,凡是能够增加观景区域的空间,都尽可能提高视线的通透性,让风景更好的渗透到民宿空间中来。” ▲ 在保证房间内部的私密性的基础上 浴缸也被搬到了自然美景之中 除此之外,瑜伽、理疗、药浴也被加入到民宿的功能之中。周贞徵在北京的时候有练习瑜伽的习惯,于是她从身边的资源入手,发起了“瑜伽驻留计划”,瑜伽老师魏之悦就是这样从北京来到了加宜村。 魏之悦说:“我在朋友圈看到了加宜村的瑜伽驻留计划。在城市里,只是在一个房间里练习,感受到的场域仅仅只在学生和老师之间;但是来到古村中,会觉得自己被山、水、田野包围着,教室不过只是一个器皿,我们其实就是在大自然里练习。” ▲ 4栋房子中的一栋被设计成了专业的瑜伽教室,周贞徵说:“其实这里也可以被理解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空间,可能是冥想,可能是瑜伽,也可能是其他需要专注力、具有疗愈功能的活动。传统的苗族民居为了让房子保温隔热,很少开设窗户,但我们使用了现代的门窗系统,在瑜伽教室中,抬起头三面都是风景,视线可以被投射得很远。” ▲ 民宿中的瑜伽教室 十月初,正是加宜村收稻子的季节,空气中都带有一股稻穗的气息,周贞徵也刚刚回到了加宜古村中:“民宿的运营团队告诉我,常常有城市里的白领,带着工作过来。他们很喜欢一个人坐在风景好的位置,打开电脑,或是静静地看书,累了的时候就上山徒步……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最适合加宜的一种状态,在旅行中学会与自己相处、与周遭的自然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