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宿,无疑是现代城里人的发明,且是在物质文化生活达到非常优裕的条件下、适应当下城里人的休闲度假旅居需求而搞出来的一款时尚产品。既然在相对落后的乡村搞民宿,必然会有新旧文化、理念和意识的碰撞,继而发生从古到新、从俗到雅、从乡到城、从吃到住、从大众到高端、从土特到文创等一系列形态与业态的升级迭代。 纵观国内,民宿从1.0时代的农家乐,2.0时代的青年旅舍、客栈,3.0时代休闲旅游的精品民宿,再到4.0时代提供个性化产品和高端体验,十多年来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飞跃式发展。 发展萌芽时期(1.0时代) 国内的民宿业首先出现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早期的“民宿”只是一种农民将自己家的部分起居室出租给游客的住宿设施。 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形成的田园风光,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农家乐、家庭旅馆经营相对粗放,而民宿更加精细和严格,需要经营者的热情和文化、技艺、情趣、品位的参与。 典型代表:中国农家乐第一家”徐家大院”
发展过渡时期(2.0时代)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开始喜欢住避暑山庄、度假山庄诸类,老板开始学习起了城市化的酒店管理,配备设施也有了标间、空调、淋浴间等,已经完全区别于1.0的农家乐,有专门的土地和建造规模。而这时期也出现了很多家庭旅馆,将有闲置的房子进行装潢,用来接待游客。 那时便出现了很多青年旅舍,在建筑和装修风格上有店主个人特色,提供包括卫生间、热水等基础住宿需求的配套。 典型代表:老谢车马店
发展高速时期(3.0时代) 到了2007年后,才是民宿的真正起步。国内民宿消费以中产阶级为主,他们经济条件较好,度假需求高于旅行需求,对住宿环境与条件要求较高,并需要周期性组织家庭度假活动,这类群体的需求,引领了国内高端民宿的发展,前者是云南西北一线,后者就是浙江。 此后在莫干山出现了大片的民宿群,风格也从最初的乡土转为百花齐放,硬件档次提升,普遍达到五星级水准。再加上2009年微博、2011年微信上线,自媒体加速发展,客观上带动了民宿口碑传播,一批网红点出现。 典型代表:莫干山民宿、浦江野马岭
发展飞跃时期(4.0时代) 这时期的民宿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建筑形态,不仅富有当地文化特色,更是艺术的提炼,建筑会更注重环保,对选址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4.0会贯穿许多艺术设计元素,是3.0的升华,提供个性化产品和高端体验,给人带来猎奇心理。 民宿4.0时代结合了3.0时代特征,是度假艺术体验型,不仅仅提供休息、娱乐,还能拓展视眼,更着重精神层面的获取。随着国内“全域旅游”概念和出台推广政策,民宿将以景区、餐饮、休闲、社交、健康、养老等下游产业深度结合,建立产业生态园,这是未来一个重要的业态。未来“民宿+”的多场景融合的格局会越来越多,会和研学旅行、文创、观光农业,甚至是跟科技等相融合,进行多场景、多主题、多人群的开发和应用。 典型代表:黄河·宿集
民宿集群是民宿升级的表现,宿集是民宿集群中更多元、共享的佼佼者,宿集称的上是有凝聚力的精品民宿集群。 宿集作为一种新的住宿概念,不是指简单的几家民宿集合在一起,而是指由多家民宿品牌共同打造的民宿集群,以资源整合、业态激活、文化重塑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活化在地历史遗产和自然人文景观,形成“1+1+1>111”的集群效应,继而将民宿集群所在地演变为一个爆炸式的能量聚集地,实现业务互补、分工明确、协同经营、整体传播营销等一体化运营,振兴乡村经济。
单体民宿体量很小,能撬动的地方政府资源非常有限,但宿集的资源整合力、品牌聚集效应、市场联动销售力和特色配套服务等使其能够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走下去,解决了民宿扩大规模、连锁发展的瓶颈,既降低了民宿开发风险,又实现了资源共享、利益最大化。 比如,黄河·宿集,集合了飞茑集、西坡、蓄力、大乐之野和南岸五大高端民宿品牌,定位是中国最高端的度假旅行目的地。民宿集群还会打造许多非客房内容生态,通过二消市场来突破民宿营收天花板。打造民宿集群的融合业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切入点,乡村民宿大有可为。 民宿与乡村是融合的关系,当民宿成为乡村振兴的入口时,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乡村,把从城市的客群导流到乡村,既盘活了乡村,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城乡互动。民宿作为中间的链接,不仅会带来更多的民宿客群,还带动了非标民宿客群,促进了跨界事件的发声。 乡村民宿的发展,契合了现代人远离喧嚣、亲近自然、寻味乡愁的美好追求,具有撬动乡村旅游的支点作用。
招强 民宿作为传统住宿行业的细分业态,行业的进入门槛低,同质化程度较高。监管部门可以考虑主导引入中高端品牌,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既能起到行业规范管理作用,同时又能打破投资人权益保护的困局,通过充分利用外来的中高端品牌,来带动本地民宿经营者去提升产品及服务理念,促进形成百花齐放、你争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从而进一步形成区域优势。也可以加强同国内外知名民宿创意机构、运营管理机构、营销策划机构的合作,瞄准发展领先城市和地区进行精准招商、品牌招商,重点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民宿。
培优 合理引导民宿走精品化、品质化、高端化路线,重点培育乡村民宿旅游目的地及乡村民宿示范点,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满足高端消费人群对品质旅游、精品旅游的需求。通过企业龙头带动居民自营发展,在利用当地闲置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当地民宿、旅游产业抱团发展,形成民宿产业集群,提高市场占有率。
造势 创新宣传模式,丰富宣传载体,讲好民宿故事,推进民宿形象品牌化国际化。整合优质影响资源,借助民宿领域相关专业营销或运营机构,引导设立专门的民宿发声推介机构,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服务等技术手段,在移动互联网进行重点策划发力,扩大区域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知名度。
塑魂 民宿的灵魂所在是什么?当然是文化。不争第一求唯一,因为“唯一”就是特色,就是吸引力。民宿被誉为是最有情怀的旅游投资项目之一,民宿如果不与醇厚的、纯粹的、原真的文化相结合,重“宿”不重“民”,就失去了民宿存在的根本。鲜明的文化特色能够有效提升注塑产品的附加值并丰富消费者体验。在发展民宿经济时既要遵守“国标”,又要塑造“地标”,也就是在地文化,要在全面梳理资源基础上,深挖文化内涵,并实现“文化呈现”,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功能设计、视觉设计、外观设计、色彩设计、业态策划、服务设计、产业链拓展等方面提升文化融入意识,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一流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呈现,丰富的人文活动和更精细化的服务可以促进民宿业差异化发展,探索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融入民宿的细节之处的合适方法,提升民宿的体验感。同时,还要积极“引智”,引入有经验的创意人才,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对各个节点进行差异化的定制服务设定,进一步展示当地的文化和内涵,展示乡村魅力和特色。
联合 要着力扶持与民宿经济发展相关联的休闲农业、林业、渔业、康养、文化、交通、商贸、物流等重点产业和延伸产业,培育一批“民宿+”融合型经济新业态,开发“民宿+体验”“民宿+特产”“民宿+展示”“民宿+文创”等,提高非住宿收入在民宿收入中的占比,为精品民宿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民宿经济效益。 马牧青简介 文化学人,旅游资深专家;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总规划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乡村旅居倡导者与践行者,市场定位“倒行逆施”法和旅游规划“四点论”倡导者。 微信/电话:136711608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