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作为民生之本,我国从2013年首次提出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租购并举”逐渐成为新房地产时代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康、可持续的房地产租赁市场为房地产行业的重要目标。2015年初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推出,鼓励支持租赁市场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国内建筑师紧随国家政策及市场导向,积极配合相关房企开拓长租板块,相继完成了一系列的租赁住房设计项目。
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点:北京成寿寺
项目周边城市环境较成熟,但界面相对凌乱,建筑以织补城市空间为原则,守齐城市界面,形成连续、围合的空间关系,以积极、和谐的姿态嵌入城市空间之中。
对于用地东侧80 m高的公寓塔楼——亚胜公馆,本方案在与之相对应的一侧设置相同高度的塔楼,并同样退让街角空间,形成体量关系呼应的街角空间形态。
对于项目西侧已有的商业配套,方案在西北角形成退让并降低尺度,与西侧商业共同围合形成街角小广场。考虑从主城区和三环方向自北向南、东西方向的城市空间视点关系,方案布局以4栋单体围合的方式进一步守齐了外部城市界面,同时围合形成内部共享庭院。
设计:上海间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地点:广州市越秀区
设计对立面上铝板冲孔的方式和比例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沟通,经过反复打样确认后,选择了波浪形的冲孔铝板,从中庭两端包裹延伸至外部的立面。冲孔的样式力求与原建筑立面的拼接马赛克相呼应,通过半透样式的覆盖层和灯光设置为整座建筑“减重”,以轻盈的“节奏”和跳跃性的体块分割迎接房间外的车水马龙。其背后与城中村内原有建筑的“对话”,也突出了新旧语言的对比,以及与周边大小建筑共生的状态,强调了城市立面肌理层次的“拼贴”感。
设计首先从中庭入手,清理院内的原有搭建,并整理空调和各类线管,以保证庭院的开敞度和舒适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建筑主要立体动线围合成的公共空间,通过视觉上内立面的趣味性营造,保证新住户在中庭及错层通廊的驻留度。设计保留了建筑中的原有结构,以及相连的各层居住单元、错层通廊和立体围合楼梯、中心庭院这三重从私密到公共的空间层次。沿街裙房与住户之间的夹层加设健身房、视听室等公共活动空间,顶层露台设置观景、晾晒等休闲区域。同时,在入口处增设了可以便利到达各楼层的观光电梯。
设计:MAD Architects
地点:北京市东四环与东五环之间
项目基地位于北京市东四环与东五环之间的百子湾地区,打破传统社区与城市之间的壁垒,本案将社区街道完全向城市开 放,旨在将城市的脉络延伸至社区中形成良好的互利影响。市场街的道路界面设计以及城市广场等公共空间设计相结合, 形成便利的城市界面的同时,在每个街区形成不同的社区交流空间形成与城市的互动。
城市公园层位于首层屋顶之 上,成为公租房社区最大的公 共空间,最大程度的在高密度 城市之中引入自然元素,也为 整个社区的交流提供了最大的 平台;空中开放层是连接横向 连接层和竖向塔楼之间的转换 介质,通过对连接层屋顶的利 用强化社区交流的方案理念, 促进社区组团内的居民交流;为社区的公共空间提供更多采 光,同时也随着建筑高度的 提升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景观感 受。本案以山水城市为基本出 发点,在保证方案概念实现的 基础上在如下方面有别于传统 的社区设计。
设计:上海中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地点:上海黄浦
项目位于原卢湾区的中心地带,制造局路与局门路之间,五里桥路以南,占地约1.2公顷,综合容积率为2.6。北侧为老公房小区——丽园新村,住宅分布密集,与基地仅隔一条宽为4.2米的五里桥路,这也给日照计算造成了很大难题。
西侧沿局门路为从厂房改造而来的创意园区——“智造局”。项目以公租房为主体,另外包括黄浦区公租房管理中心、应急中心等管理用房,以及商业服务配套,面积共为6000平方米左右。地块同时还需额外提供150个社会车位,这些都给规划设计带来了极大挑战。
设计:MASS design office
地点:上海长宁区
项目位于长宁古北,连甍接栋的玉屏南路老城区。旧建筑原是办公商务楼,五层楼高。MASS希望创造一个舒适与包容的空间,延续老上海市井生活的传统;同时也希望成为一个时尚多样的混合功能公寓,吸引更多人参与具有开放性的尝试。
为了区分动线,公寓租户的入口设置在后方庭院处。简而有律的建筑形态,安静地展示出材料和形式的魅力。
大堂区域功能设定为接待,咖啡室与图书馆,并连接通往庭院的游泳池;形成一个自然放大的公共客厅,鼓励租户之间的社交互动。条形青砖由户外连续至室内空间,模糊内外的界限。
设计: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永丰产业基地
由于公共租赁住房的套型建筑面积较小,基本功能空间欠缺,适应性与居住者的需求相脱节的问题较突出。而传统的设计方法对于部品设备、管线的标准化、集成化考虑较少,无法实现居住品质的优良化。
本项目整体解决方案引进并落地国际SI(skeleton and infill)支撑体与填充体分离体系,增强主体结构的耐久性,尽可能取消室内承重墙体,为填充体及套内空间的灵活、可变创造条件,以适应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各阶段所需。主体结构、内装部品和设备管线三者完全分离,通过前期设计阶段对结整体建筑体系的综合考虑,有效提高后期施工效率,合理控制建设成本,保证施工质量与内装模数的对接,并方便今后检修、更新及增加新设备。作为公共租赁住房,为后期便捷更换装修部品,甚至政策性住房之间的调整提供了便利和可能,也为租赁者创造了灵活可变、适应性强的居住空间。
设计: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
地点:深圳宝安区全至科技创新园
原有的一万平方米宿舍由三栋建筑组成:两栋相同的内走廊平面布局的建筑和一栋外走廊平面布局的“L”形建筑。设计通过在两栋内走廊的建筑之间设置电梯厅,把两栋建筑连成一体。利用一体后疏散的联通性,把其中一个楼梯改造成两个电梯井。连体的B栋公寓户型主要是单间,而在更好采光条件的建筑两端设置了一房一厅和两房一厅户型。“L”型外走廊A栋公寓的户型则是一房一厅。客厅布置在靠外走廊一侧,外走廊成为联系每个居住单元的公共空间。A栋公寓的二层屋顶平台改造成对外开放的室外篮球场,外走廊也成为观看篮球的最佳看台。
改造前的宿舍布局只满足休息功能,空间狭小人多。为了扩大室内使用空间,阳台由外墙出挑钢结构楼板搭建而成。户与户之间的隔墙有红、黄、灰三种颜色,这些颜色散落点缀着整个立面。遮挡空调室外机的格栅则是由横竖变化的体系构建而成。栏杆的形式呼应格栅,由一根根竖向不锈钢圆管组合。因此整个公寓的外立面改造是由一系列新的功能组件构成。而A栋公寓外走廊一侧的立面改造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垂直格子网和爬藤植物,为外走廊公共空间增添了绿意。
设计:盛哲建筑设计
地点:北京西直门
项目南侧是一个两岔路口,自然形成三角形的开放场地比街道高1米, 原本作为停车使用。改造后将三角形场地作为面向街道的小广场,围绕广场设置咖啡及小商店外摆,并结合景观设计用台阶和绿化代替原本的矮墙和坡道,形成一处老街区里难得的城市开放空间。泊寓的主入口位于广场远离街角相对安静的一端;L型主楼背后是一个小的露天内院,包含花园,露天影院,小球场,是公寓租客平日活动交流的主要室外空间。
此次改造,建筑师对每层平面进行了不同的调整。西直门泊寓包含300余间公寓,从最小的8.5平米的迷你公寓至26.8平米的小套房。在标准层通过增加东西侧山墙面的采光,呈现了更积极的城市界面,同时每层的有效采光面增加了50%,这使得全部户型不仅满足了年轻租户的基本的居住需求,也最大化地挖掘了小尺度户型的可能性,在有限面积内提供给年轻租户独立自由的空间。
设计:高目建筑设计事务所
地点:上海市徐汇区
龙南佳苑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天钥桥南路夏泰浜路路口,南面紧邻黄浦江。小区共有八栋建筑,其中五栋为成套小户型住宅(户型建筑面积为40-60平方米),两栋为成套单人型宿舍(户型建筑面积大部分为35平方米),一栋为独立商业建筑。
规划层面:在2.2的容积率要求下,东、西、北侧有大量现状住宅需要考虑日照影响的情况下,采用北面为四栋相对的七层U型半围合多层廊式住宅以回避复杂的日照计算;南面采用逐级变化的三栋高层住宅来减弱住宅区规划对日照计算的依赖从而更加自由,这三栋远离日照纠葛的高层住宅自西向东分别是12层的对跃小户型住宅、7-12层的廊式小户型住宅、8-17层的宿舍型住宅。
设计:上海尤安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地点:上海市长宁区华山路1038弄161号
由于租赁住宅具有对外服务的特征,需要更好地平衡公共性与私密性的关系。我们依据规划指引,选择了适合本案单体建筑的垂直组合模式,继而将原有的办公空间进行改造,形成底部公共性商业、地下半公共性配套、顶层综合服务中心及屋顶花园的空间组合。
在配套业态的具体选择上,我们基于配套指引1.0进行设计。一方面,提供“共享空间、室外空间、创客平台”来满足自身客户需求;另一方面,从“6+4”配套模式中选择适合项目条件的业态,从而为区域的功能配套做贡献,形成一座功能完备的微型人居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