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7月11日】今天是第18个中国航海日,关于郑和下西洋,你了解多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11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7月11日,我们迎来第18个中国航海日!下面,一起来了解下中国航海日。


什么是“航海日”?


       “航海日”是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全国性的法定活动日,既是所有涉及航海、海洋、渔业、船舶工业、航海科研教育等有关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和海军官兵的共同节日,也是宣传普及航海及海洋知识,增强海防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的全民族文化活动。


“航海日”设立背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时,国家海洋局等十个单位,联名向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提出将郑和首次下西洋的日子7月11日定为“航海节”的建议,得到国家有关方面的关注。


       2005年4月,国务院批准7月11日为“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以后每逢7月11日,从政府到民间,都要予以庆祝。2005年7月11日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决定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航海日”,7月11日成为中国“航海日”的生日。



“航海日”节日意义


       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在这种环境下,把郑和下西洋的起航日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节”,意义非常重大,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增强海洋意识和海洋国土观念,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港口航运事业发展的氛围,推动海洋文化、科技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普及航海科学知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航海事业发展的氛围,形成大力开展航海科研活动的良好风气;有利于向海外宣传中华民族正义、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揭秘!关于郑和下西洋,你了解多少?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国际贸易的兴盛离不开海上运输的发达,今天我们就聊聊郑和和他的舰队对明朝中后期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

对文化交流有何贡献?


       1405年6月15日,明朝大臣郑和率领由62艘海船和2.7万余人组成的远洋舰队,从泉州港出发,扬帆远航,出使西洋,拉开上丝绸之路的序幕。


       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六年(1433),历时28年,郑和率其庞大的商贸舰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达南洋、印度洋等30多个国家,远达波斯湾、红海及非洲东海岸。


        如此漫长的行程访问沿途诸国首先需要解决语言问题,需要大量的外语翻译人才。 


       为了解决语言交流障碍,永乐五年(1407),朝廷特创设“四夷馆”,分为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等多个分馆,编纂外语教材《华夷译语》。四夷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为培养翻译人员而设的专门机构,被学界认为是明代翰林院的“亚洲研究院”。 



       这些措施不仅将汉语推向了世界,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也促进了外国语言在中国的发展,从而推动和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了汉语文化圈的形成。 


       传播妈祖文化亦是郑和进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郑和在太仓港等待启航的时间即多住宿妈祖庙(又名天妃宫)。太仓港天妃宫始建于北宋,郑和重修。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妈祖庙数量上已达5000余座,郑和成为世界妈祖文化的有力传播者和推动者。


       遵循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的外交原则,郑和舰队稳定了东南亚国际秩序,形成了有利于中外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作为明成祖外交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郑和下西洋将整个东南亚及印度洋部分国家均纳入华夷秩序。沿途将中国的历法文化、中国的衣冠礼仪等中华文化进行传播,使得海外夷人仰慕中国文化,渐染华风。


       东南亚各国商品货币的发展深受中国货币文化的影响,除物物交换外,爪哇国行市交易用中国铜钱并布帛之类,苏门答腊改用中国度量方法。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记载:“(爪哇)国中一应买卖交易,皆以十六两为一斤。”


      当地为了方便与中国商人交易,甚至连中国货币的单位计价制度,他们也都接受,这说明中国计量方法上的文化理念经郑和舰队的传播,已经影响到了海外各国。 



郑和的海外贸易中都卖啥?


       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中国-印度洋的贸易航路。早在汉唐时期,中国与印度洋地区便已有了较为频繁的海上交往。但囿于航海科技的落后及地区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海上交通时断时续,且基本保持在区域化的水准。


       各海域船舶分段承运、定点转口是海运主流模式,通过与阿拉伯海商进行技术交流、勇敢探索,最终开辟了中国-印度洋航路。


      官方贸易是明朝政府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之一,郑和舰队满载金银、铜器、铁器、瓷器、丝绸、农具、漆器、雨伞、书籍、土帛布、麝香、樟脑、大黄、柑桔、肉桂、茶叶、米、谷、豆等中国特产与沿途国家进行贸易。


       郑和的随身通事(翻译官)马欢,回国后将其海外经历著为《瀛涯胜览》,记录了郑和船队在沿途各国的具体经贸方式。 


       在暹罗国,“中国宝船到,亦遣小船到水上买卖”;在满刺加国,“中国下西洋舡以此为外府”,“各舡并聚,又分宗次前后诸番买卖;在溜山国,“中国宝船一二只亦到彼处,收买龙涎香、椰子等物”,龙涎香此后成为中国贵族所青睐的奢侈品;在柯枝国,“名称哲地者,皆是财主,专一收买下宝石、珍珠、香货之类,候中国宝船或别国番船客人来买”;在天方国,“买到各色奇货异宝,麒麟、狮子、驼鸡等物,并画天堂图真本回京”。而古里国则用其特产宝石、珍珠、珊瑚换取中国的织锦、丝绸等。 


       晚明张燮《东西洋考》云:西洋各国“好市华人磁瓮”。可知,郑和的海外贸易中,最受普遍欢迎的是中国的瓷器。国际的巨大需求推动了明清中国瓷器、玻璃等制造业的发展。如产自索马里的苏麻离青(即索马里青)作为永乐、宣德青花瓷的上等色料即由郑和舰队所购回,同时开辟了颜料进口的通道,保证了中国青花瓷举世无双的产品质量。 



郑和远洋对明朝中后期有何影响?


       郑和之后,中国明代中后期的“消费时代”随即到来,“由是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龙速之香,麒狮孔翠之奇;梅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皆充舶而归。”这是西方奢侈品进入中国的较早记载。


       郑和舰队归国后,向帝王进献异国奇宝,不计其数的珠宝翡翠一次又一次进入皇宫,由皇宫流向达官显宦的府邸。 


       海上贸易之路一旦打开,沿海居民开始沿郑和商路出海贸易,民间航海贸易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开启蒸蒸日上的海上贸易时代。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欧洲开始了其全球的贸易,其主要货物即是宝石。 


       郑和远洋比宋代、元代的航海影响大得多。1967年,日本三杉隆敏《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问世,从此“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具有极深文化意义的新名词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的始于汉代西域的“丝绸之路”相呼应。可以说,张骞开辟了西域丝绸之路,郑和则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作为晚明海上一支强大的商人集团,郑成功纵横于东海、南海、印度洋之间,是沟通中国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及欧洲各国的重要的商务巨头,是晚明中国贸易史上沟通中西方贸易的桥梁。然而,最终还是未能形成国家的海上力量,未能形成中外经贸交流的长效机制。



       每个人的人生都如一片海洋前方究竟遭遇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能做的,便是在航行中让自己变得强大从而有能力迎接人间任何的风雨!让我们秉承先人遗志,弘扬航海精神!


       (来源:人民论坛网及网络)


记忆中的往事

       记忆中的往事——通过回顾往事,交流情感经历,分享人生感悟,展示生活优美,向往美好未来。讲述真实情感事,传递人生正能量……本平台不登广告,原创文章不打赏!


长按二维码,轻松关注

阅读更多原创作品的请关注

《记忆中的往事》,

喜欢本文的请在页尾点个赞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