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本市免税购物规模实现较快增长。2018年,上海免税业的年销售额130亿元,较上年增长44%,约占全国34%,占全球免税业3%。从经营主体看,2018年中免控股日上免税行,浦东、虹桥机场口岸6家免税店销售额120亿元,增长40%,占全市免税店销售规模的92%。从业态模式看,目前上海机场、码头、铁路等主要客运出境口岸均有免税店布局,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
一是机场免税店。包括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店,由中国旅游集团下属中免集团控股的日上免税行有限公司经营,其中浦东国际机场经营面积6600平方米,虹桥国际机场经营面积1400平方米,商品品类涵盖烟草、酒类、食品、香水化妆品、服饰精品、旅游用品、电器等7大类约5万多个SKU单品,有529个合作及授权品牌。根据规划,两大机场的总经营面积将从8000平米扩大到1.9万平米,其中,浦东机场新增经营面积约1万平方米,包括机场卫星厅进出境免税店共9000平米, T1和T2航站楼进境免税店扩建后新增1000平米。
二是市内外汇免税店。主要为16周岁以上中国公民回国后提供限额限量一次性购买免税品服务,本市仅有1家,位于曹家渡悦达889购物广场,营业面积4400平米,汇集了100多个国际品牌,由国药集团下属的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上海分公司经营。
三是市内免税店。销售对象限于即将出境的境外人员,免税商店凭出境有效证件及机(船、车)票销售免税品,并在口岸隔离区内将免税品交付购买人员本人携带出境。2019年,选址浦东陆家嘴滨江金融城尚悦西广场的中免市内店正式开业,营业面积800平方米。
四是国际邮轮、铁路免税店。主要包括宝山吴淞国际邮轮港、虹口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铁路上海站沪港列车口岸的出境免税店,由中免集团和上港集团合资成立的上海港中免免税品公司经营。
五是机上免税店。主要在上海机场70条国际航线上销售免税商品,由中免集团和东航集团合资成立的上海东航中免免税品公司经营。
根据调研发现,上海免税购物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政策限定购买额度偏低,约束免税经营规模扩大。以市内外汇免税店为例,按照96年标准执行(1996年的海关总署68号文和外汇商品监管办法2000年3号文,持中国籍护照,年满16周岁以上公民,出国回国180天之内,可免税购物一次,个人单次免税额度2000,单件商品价值1000元以上限购1件),标准过旧,个人限购额度过低,制约经营规模扩大。另以机场免税店为例,按照财政部、海关总署等2005年发布的有关规定执行,我国居民旅客入境时携带进境物品有5000元免税限额,连同在口岸进境免税店免税购物额,总计不超过8000元。该标准参照日、韩等发达国家水平,也相对滞后。
二是政策限定购买群体范围偏紧,市内免税店购物对象限境外旅客,限制了国民购买的需求。韩国免税购物渠道以市内免税店为主导,允许国民可在出境前1个月内在市内免税店限额购买3000美元免税品,出境后在口岸隔离区提货,充分激发了国民购买力。
三是政策限定的免税购买、提货流程相对繁杂、滞后,影响客户体验。疫情期间,免税经营企业普遍有开展线上业务的诉求,但受政策限定,消费者必须凭护照到口岸购物,线上销售模式难以推行,造成远郊和外省市消费者流失。
四是免税经营权集中度高,垄断不利于免税购物业竞争发展。当前,国内从事免税购物经营的企业主要有4家,中国免税品集团有限公司(控股日上)、深圳市免税商品集团、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其中,仅有中国免税品集团一家企业可以在北京、上海、大连、青岛、厦门等地开设市内免税店,垄断经营不利于行业发展。
五是对国货进入免税渠道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目前伽蓝集团成为本市首家与中免集团合作开展国产商品退税业务的民营企业,也是中免集团第一个国产化妆品免税渠道供应商,国货在免税店中的经营比例较低。